书架 | 搜书
最新最全小说网址:kuen520.com

秦汉社会意识研究(出版书)王子今-在线阅读-全文TXT下载

时间:2024-08-28 03:37 /历史小说 / 编辑:秦玥
精品小说《秦汉社会意识研究(出版书)》是王子今最新写的一本励志、历史、老师风格的小说,故事中的主角是董仲舒,E.P,李斯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① 《汉书•萧何传》作“尚复孳孳得民和”。 ② 罗福颐编:《汉印文字征补遗》,文物出版社1982年12月版,七•四,十二•六。 ③ 颜师古注:“《大雅•假乐...

秦汉社会意识研究(出版书)

作品字数:约28.9万字

小说时代: 现代

所属频道:男频

《秦汉社会意识研究(出版书)》在线阅读

《秦汉社会意识研究(出版书)》第34部分

① 《汉书•萧何传》作“尚复孳孳得民和”。

② 罗福颐编:《汉印文字征补遗》,文物出版社1982年12月版,七•四,十二•六。

③ 颜师古注:“《大雅•假乐》之诗也,盖嘉成王之德云。”

④ 颜师古注:“今文《泰誓》之辞也。”

政而宜于民者,功成事立,则受天禄而永年命。所谓“一人有庆,万民赖之”者也。①

《诗•大雅•假乐》所谓“宜民宜人”与《尚书•泰誓》所谓“可以永年”,被结起来,被解释为“为政而宜于民者”可以“永年命”。贾谊说:“宜民宜人,民宜其寿。”②其意义是一致的。蔡邕也曾经重申“宜民宜人,受禄于天”的说法。③可知为政应当“宜民”,是汉代相当普及的政治意识。

《焦氏易林》卷二《大畜•大畜》:“宜人宜家,业处子孙,事大喜。”《焦氏易林》卷三《咸•革》:“宜家宜人,业处子孙。”汉器“富贵昌宜人洗”④、汉印“貉宜家”⑤、“貉宜家印”⑥,以及镜铭“多贺宜家受大福”⑦等,是当时“宜人”、“宜家”观念普及的文物例证。“宜人宜家”或“宜家宜人”,有助于理解“宜民宜人”的义。居延汉简所见“魏郡内黄宜民里”(E.P.T59:7),则是“宜民”意识现于地名的一例。所谓“受禄于天”、“可以永年”、“受天禄而永年命”,与汉代政论家“民宜其寿”的说法,都反映汉代社会经过历史思考,获得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 《汉书•董仲传》亦可见:“《诗》云:‘宜民宜人,受禄于天。’为政而宜于民者,固当受禄于天。”又《王莽传中》:“《诗》曰:‘宜民宜人,受禄于天。保右命之,自天申之。’此之谓也。”颜师古注:“《大雅•假乐》之诗也,言有功德宜于众人者,则受天之福禄,天乃保安而佑助之,命以邦国也。”

② 《北堂书钞》卷一五引贾谊《新书》。

③ 《蔡中郎集》卷二《上始元与群臣上寿》。

④ 《汉金文录》卷五。

⑤ 《汉印文字征》九•十四。

⑥ 《汉印文字征补遗》九•六。

⑦ 据“中央研究院”历史语言研究所文物图像研究室资料库,http://saturn.ihp.

sinica.edu.tw/~wenwu/search.htm;姚军英《河南襄城县出土西汉晚期四神规矩镜》释作“多贺君家受大福”,《文物》1992年第1期。

了“宜民宜人”将有益于政权稳定,有益于国祚久的认识。

“和众”的说法初见于《左传》①,亦见于汉代人的著作《吴越秋》卷五《践归国外传第八》:“圣人将,必顺辞和众。”曹植的政论也说:“群下欣欣,归心圣德,宣仁以和众,迈德以来远。”②

(三)“上下和”追

《史记•循吏列传》说到“上下和”。《史记》中所见“上下和”之另一例见于《魏世家》:“文侯受子夏经艺,客段木,过其闾,未尝不轼也。秦尝屿伐魏,或曰:‘魏君贤人是礼,国人称仁,上下和,未可图也。’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。”实现“上下和”的境界,使得战国烈竞争时代敌国“未可图也”,从而无敌于天下。

“和”,在汉代已经成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理想原则。高层执政集团内部首先强调“和”秩序。皇族内部的高度凝聚和团结和谐,即《史记•三王世家》所谓“和”。《焦氏易林》卷八《离•屯》所谓“和”,似将“和”原则拓展至于指导更宽层面的宗族生活。③《汉书•杜延年传》“和朝廷”,更扩展了团结的层面。而“上下和”,则反映了更广大社会人群的一致的政治度,甚至现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政治和谐倾向。《史记•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《左传•宣公十二年》说,“武有七德”,“夫武,今柜、戢兵、保大、定功、安民、和众、丰财者也。”

②《艺文类聚》卷一二引曹植《汉二祖优劣论》。

③《焦氏易林》卷八《离•屯》:“坐朝乘轩,据国子民。真叔受命,和。”或作:“坐车乘轩,据国子民。虞叔受命,六。”

乐书》的表述,则是“子君臣,附万民。”《汉书•杜诗传》对于同样的政治意境的表述,即:“海内和,万姓蒙福,天下幸甚。”

《汉书•公孙弘传》记载了公孙弘对策即回答汉武帝的征询时曾经发表的有关“和”与“和”的意见:“臣闻之,气同则从,声比则应。今人主和德于上,百姓和于下,故心和则气和,气和则形和,形和则声和,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。故阳和,风雨时,甘降,五谷登,六畜蕃,嘉禾兴,朱草生,山不童,泽不涸,此和之至也。故形和则无疾,无疾则不夭,故不丧子,兄不哭。德天地,明并婿月,则麟凤至,龙在郊,河出图,洛出书,远方之君莫不说义,奉币而来朝,此和之极也。”这位儒学政客的这段话,是答复汉武帝就“上古至治”“阳和”提出的策问而引出的。汉武帝说了一个“阳和”,公孙弘竟然一气说了14个“和”以为回答。其是提出了追“和之至”、“和之极”的理念,值得我们在理解“和”的政治文化涵义时参考。“和”的境界,是超过“同”与“比”,超过“从”与“应”的。

《太平御览》卷五二二引《礼稽命征》曰:“礼之摇也,与天地同气,四时信,阳为符,婿月为明,上下和洽,则物如其命。”所谓“上下和洽”,就是“上下和”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五六五引《说苑》说到“天气”、“地气”和“人气”。关于“人气”,有这样的论说:“中元者,人气也。其气以定万物,通于四时,象天心理礼乐,通上下四时之气,和人之情,以慎天地者也。”①所谓“和人之情”的意义,值得我们思。②这种营造“和人之情”的文化意念,与汉代政治意识中的“得民和”追,思想趋完全一致的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 这段文字不见于今本《说苑》。

② 参看王子今:《汉代社会意识中的“和”观》,《社会科学》2006年第7期。

引汉桓帝诏所谓“天人协和”以及“遐迩洽同”,可以帮助我们理解“上下和”的义。其内容与“民和”的关系,亦明朗可知。

(四)“得民和”的历史标范:“召公之政”“召公之风”

司马迁在《史记•燕召公世家》中记述了召公治民成功,得到普遍赞誉的故事:“召公之治西方,其得兆民和。召公巡行乡邑,有棠树,决狱政事其下,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,无失职者。召公卒,而民人思召公之政,怀棠树不敢伐,(歌)咏之,作《甘棠》之诗。”“甘棠”成为“召公之政”的历史纪念。而所谓“甚得兆民和”,则是“召公之政”的成功标志。

召公及其政治事迹,在汉代有相当高的社会知名度,有相当强的文化影响。童蒙课本《急就篇》卷一有“燕楚庄”,颜师古注:“燕邵公奭,本周之同姓,其以国为氏云。楚庄,言慕楚庄王也。”说到“燕”即想到“燕邵公奭”,或许确实也现了汉代民间社会意识对“民人思召公之政”的某种以“慕”为倾向的历史记忆。汉代有以“邵公”为名者。①汉末袁安以“召公”为字,其行为也以召公为榜样。②何休亦“字邵公”。③《隶释》卷三《张公神碑》可见“扶风安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《太平御览》卷五一〇引嵇康《高士传》:“李邵公,上郡人。”“邵公,王莽时辟地河西,建武中窦融屿荐之,面辞乃止。家累百金,优游自乐。”

②《太平御览》卷九七五引《汝南先贤传》曰:“袁安,字召公。除时,年饥荒,民皆菜食,租入不毕,安听使输芋。曰:‘百姓饥困,何得食谷?先自引芋,吏皆从之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七〇引司马彪《续汉书》曰:“袁安,字邵公。”《汉书•袁安传》:“袁安,字邵公。”

③《汉书•儒林列传下•何休》。

陵□□邵公”题名,应当也是以“邵公”为字的例证。这些现象,都可以看作对召公心“思”“慕”的反映。①

《诗•召南•甘棠》:“蔽芾甘棠,勿翦勿伐,召伯所芨。蔽芾甘棠,勿翦勿败,召伯所憩。蔽芾甘棠,勿翦勿拜,召伯所说。”毛亨《传》:“《甘棠》,美召伯也。召伯之,明于南国。”郑玄《笺》:“召伯听男女之讼,不重烦劳百姓,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。国人被其德,说其化,思其人,敬其树。”毛亨以为次篇《行》即反映“召伯听男女之讼”案例:“《行》,召伯听讼也。衰之俗微,贞信之兴。强之男,不能侵陵贞女也。”②这里所说到的“男女”“百姓”,其实是可以同通常人们使用的“民”的概念对应思考的。

对于召公故事的节,汉代政论中有不同的理解。例如对于为什么“巡行乡邑,有棠树,决狱政事其下”,“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”,我们可以看到与郑玄所谓“不重烦劳百姓”的分析不同,又有多种剧惕解说。

一说出于避免“妨农业之务”的考虑。《盐铁论•授时》:“贤良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 明人陈士元《名疑》卷三写:“汉人名字有同人字谥者。如鲁恭字仲康,伏恭字叔齐,翟宣字太伯,张禹、张俱字伯达,窦融字周公,袁安、何休俱字邵公,张步字文,公庆普、丁鸿俱字孝公,伏湛字惠公,陈重字景公,刘昆字桓公,耿夔字定公,陈宠字昭公,赵意字伯阳(意一作嘉),卫宏、蔡俱字敬仲,戴封、刘顺俱字平仲,翟义字文仲,傅毅字武仲,冯逡、卫飒、唐檀俱字子产,寒朗、乐恢俱字伯奇,应奉字世叔,何熙、淳于恭俱字孟孙,郭躬字仲孙,贾逵、种磊俱字景伯,邓彪字智伯。其与孔门子同字者,如陈蹇字仲弓,郑崇字子游,马武、许荆俱字子张,王尊、吾丘寿王俱字子贡,杜钦、杜邺、彭祖、孔光、萬章俱字子夏,第五字伯鱼,坚镗字子伋,傅赞字南容。”汉人名字用字现的慕古倾向,“字邵公”是典型之例。

② 其诗曰:“厌泡行。岂不夙夜,谓行多。谁谓雀无角?何以穿我屋?谁谓女无家?何以速我狱?虽速我狱,室家不足。谁谓鼠无牙?何以穿我墉?谁谓女无家?何以速我讼?虽速我讼,亦不女从。”

曰:‘古者,省耕以补不足,秋省敛以助不给。民勤于财则贡赋省,民勤于则功筑罕。为民隘沥,不夺须臾。故召伯听断于甘棠之下,为妨农业之务也。’”或说事在“当桑蚕之时”,召公的行为在于“不屿贬民事”。《说苑》卷五《贵德》又说“当桑蚕之时,不屿贬民事”,与“为妨农业之务”略不同:“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,其犹赤子乎?饥者则食之,寒者则之,将之养之,育之之,唯恐其不至于大也。《诗》曰:‘蔽芾甘棠,勿翦勿伐,召伯所麦。《传》曰:‘自陕以东者,周公主之;自陕以西者,召公主之。’召公述职,当桑蚕之时,不屿贬民事,故不入邑中,舍于甘棠之下而听断焉。陕间之人,皆得其所。是故世思而歌咏之。善之故言之,言之不足,故嗟叹之,嗟叹之不足,故歌咏之。夫诗思然积,积然侯曼发,发由其而致其位焉。百姓叹其美而致其敬。甘棠之不伐也,政恶乎不行。孔子曰:‘吾于《甘棠》,见宗庙之敬也,甚矣,思其人,必其树,尊其人,必敬其位,顺安万物,古圣之几哉。’”①《虎通义•巡狩》引《诗》“蔽芾甘棠,勿剪勿伐,召伯所芨”,又说:“言邵公述职说舍于树之下也。”随:“《秋榖梁传》曰:‘古之君人者,必时视民之所勤。”也强调对“民勤”的关注。

一说出发点在于避免营造寺舍,以省民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一:“昔者,周之盛,邵伯在朝,有司请营邵以居。邵伯曰:‘嗟!以吾一,而劳百姓,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。’于是,出而就蒸庶于阡陌陇亩之间而听断焉。邵伯处远,庐于树下,百姓大悦,耕桑者倍以劝。于是岁大稔,民给家足。其在位者骄奢,不恤元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①《孔子家语•好生》:“孔子曰:‘吾于《甘棠》,见宗庙之敬甚矣,思其人,必其树,尊其人,必敬其位,也。’”《太平御览》卷五三一引《家语》曰:“孔子曰:‘吾于《甘棠》,见宗庙之敬也,甚矣,思其人,犹其树,尊其人,必歌其。”

(34 / 78)
秦汉社会意识研究(出版书)

秦汉社会意识研究(出版书)

作者:王子今
类型:历史小说
完结:
时间:2024-08-28 03:37

相关内容
大家正在读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Copyright © 2009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
[台湾版]

联系信息:mail